河北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
为应对当前新冠疫情新形势,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的作用,有效指导群众规范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,根据奥密克戎毒株流行特征、临床表现、河北气候特点等,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《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》,并结合我省中医药抗疫工作经验,特制定本指引。 一、密接人员 推荐处方: 藿香12g 金银花12g 连翘12g 麦冬12g 芦根15g 生黄芪10g 防风6g 白术6g 生甘草6g 神曲9g 玫瑰花6g 陈皮9g 桑叶10g 上药为1付量,水煎服,每日1付,早、晚分2次温服。连服4-5天。 二、感染居家人员 (一)推荐处方 1.无症状感染者 藿香9g 佩兰9g 陈皮9g 金银花12g 连翘12g 芦根15g 防风9g 茯苓9g 桔梗10g 生甘草9g 神曲9g 玫瑰花9g 桑叶9g 生姜9g 用法:水煎煮或颗粒剂开水冲服,每日1付,早晚分两次服用,连服5-7天。 多饮水,做好居家隔离措施,同时饮食宜清淡、多蔬果,保持良好作息,做到睡眠充足。可以服用具有祛湿解毒功效的中成药,如化湿败毒颗粒、宣肺败毒颗粒等。 2.发热、恶寒、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乏力,咽喉不痛,不咳嗽或轻微咳嗽 柴胡12g 葛根20g 白芷9g 黄芩10g 羌活10g 桔梗10g 甘草9g 升麻9g 桂枝10g 白芍20g 生姜9g 连翘12g 荆芥10g 防风10g 藿香10g 生石膏20g 用法:水煎煮或配方颗粒剂开水冲,每日1付,早晚分两次服用。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的,可于睡前加服1次。 3天为1个疗程,可以服用2~3个疗程。 3.发热、肌肉酸痛、咽痛明显、咳嗽、乏力 金银花15g 连翘15g 柴胡9g 生石膏20g 黄芩9g 薄荷6g(后下) 芦根20g 玄参15g 藿香12g 升麻9g 荆芥12g 淡豆豉9g 浙贝母9g 桔梗10g 生甘草9g 牛蒡子9g 用法:水煎煮,或配方颗粒剂开水冲,每日1付,早晚分两次服用。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的,可于晚上睡前加服1次。 3天为1个疗程,可以服用2~3个疗程。 4.儿童处方 金银花12g 连翘12g 羌活10g 荆芥10g 黄芩12g 柴胡10g 生石膏15g 桔梗6g 炒牛蒡子12g 炒苦杏仁8g 广藿香12g 神曲10g 芦根12g 甘草3g 用法:水煎煮或配方颗粒剂开水冲,每日1付,早晚分两次服用。根据不同年龄调整剂量:1~3岁1/4剂量,4-7岁1/2剂量,8~14岁足量。 3天为1个疗程,可以服用2~3个疗程。 5.核酸已转阴,仍有乏力、气短、出虚汗等症状 党参15g 茯苓15g 炒白术10g 黄芪15g 法半夏9g 陈皮10g 藿香10g 砂仁6g(后下) 甘草6g 用法:水煎煮或配方颗粒剂开水冲,每日1付,早晚分两次服用。 3天为1个疗程,可以服用2~3个疗程。 (二)推荐中成药 1.症见发热、恶风寒、肌肉酸痛、乏力,或鼻塞流涕、或咳嗽,舌苔白者,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,如疏风解毒胶囊(颗粒)、荆防颗粒、荆防败毒颗粒、清肺排毒颗粒、感冒清热颗粒、散寒化湿颗粒、感冒清热颗粒(胶囊)、正柴胡饮颗粒、九味羌活丸(颗粒)等。 2.症见发热、肌肉酸痛、咽痛、乏力、或咳嗽,舌苔黄者,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、化湿解表、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,如连花清瘟胶囊(颗粒)、金花清感颗粒、化湿败毒颗粒、宣肺败毒颗粒、清开灵颗粒、银翘解毒软胶囊、清热解毒口服液、热炎宁合剂、芩香清解口服液、蓝芩口服液、复方芩兰口服液、双黄连口服液、抗病毒口服液、小柴胡颗粒、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。 3.症见咳嗽明显者,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,如连花清咳片、清咳平喘颗粒、急支糖浆、咳速停糖浆、通宣理肺丸(颗粒、口服液)、杏苏止咳颗粒、杏贝止咳颗粒、金振口服液、小儿消积止咳口服药等;平素体质虚弱者,可加服黄龙止咳颗粒。 4.呕吐、腹泻明显,伴乏力、胃肠不适者,宜加服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,如藿香正气胶囊(丸、水、口服液)、复方香薷水等。伴便秘便干者,可加服防风通圣丸(颗粒);儿童可加服小儿七珍丹。 5.咽喉疼痛明显、声音嘶哑者,可加服具有清热利咽解毒的中成药,如六神丸(胶囊)、利咽解毒颗粒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、复方双花口服液、黄氏响声丸、银黄含化片等。 6.恢复期症见乏力、气短、出虚汗者,宜加服具有补气健脾、益肺调血功效的中成药,如玉屏风颗粒、金水宝胶囊、补中益气丸、生脉饮、补肺活血胶囊、百令胶囊等;伴有食欲不振、饮食无味者,可加服香砂六君丸;伴有失眠、焦虑者,可加服具有舒肝安神功效的中成药,如加味逍遥丸、乌灵胶囊、百乐眠胶囊、疏肝解郁胶囊等;伴有鼻塞、嗅觉异常者,可加服具有宣肺通窍功效的中成药,如鼻渊通窍颗粒等。 (三)特别提示 1.上述中药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均有显著治疗效果,服用汤药者一般可不再加服中成药;中成药可选择一种服用,或者选择两种联合用药,但不宜同时(4小时内)服用两种以上。 2.发热、肌肉酸痛者,服药后应多喝热水或热米粥等汤类,覆被取汗,以保持全身微汗出为宜,直至症状解除或疾病解除。 3.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。特别是婴幼儿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老年人、患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,体质特殊,病情变化迅速,一旦出现神志不清、呼吸喘促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。 |